院内便捷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学科设置>>正文
临床中药与药理学科
2018-10-15 09:30   37000cm威尼斯

临床中药与药理学学科

1.学科沿革

2018年,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将(原)临床中药学学科与(原)药理学科合并组成为临床中药与药理学科,由苗明三教授担任主任,王辉、方晓艳担任副主任。学科下设科研中心和教研中心,方晓艳教授兼任科研中心主任,王辉教授兼任教研中心主任,张跃文、王君明老师担任教研中心副主任。

原临床中药学学科由中药教研室转制而来,也是河南中医学院中药学硕士点创建者。1959年河南中医学院中药系成立,当时中药学教学人员归属于中医教研组。1960年成立本草教研室。1962年中药学教学人员与方剂教学人员合并组建为本草方剂教研室。1972年更名为中药方剂教研室。夏友岳教授任主任。1974年,成立中药学教研室,杨毓书教授任主任,侯士良教授任副主任。1982年重建中药系,中药教研室划归中药系,侯士良教授任主任。1994年,李佺教授任教研室主任,王宪龄教授任副主任。1999年王宪龄教授任教研室主任,崔瑛教授任副主任。2002年中药教研室改制为临床中药学学科,崔瑛教授任学科带头人。2013年至2018年由王辉教授任学科主任。学科成立以来,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丰硕成绩,首次提出“药性功能”概念,并创立了功能药性的理论内容,得到国内同行认可,纳入中药学教材之中,参加编写《中华本草》、《中国本草全书》等本草文献巨著。涌现出杨毓书、侯士良、李佺等教授在中医药界有较大影响的中医药优秀专家。2010年,临床中药学科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科现有专职、兼职教师11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4名;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3人,学士1人。分别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其中,国家执业药师考试命题专家1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河南中医学院教学名师1名,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名,硕士导师3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常委1名。河南省保健协会食疗与养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名,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秘书1名,河南省中医方剂学专业委员会常委1名,河南省中医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1名。

原药理学科与中药药理学科成立于建校初期,1959年孙水平老师从南京37000cm威尼斯毕业后分配到河南中医学院,确定由孙水平老师主讲《药理学》课程,并派孙水平老师到山东医学院进修一年。1961年,孙水平老师从山东医学院进修回来后,开设了《药理学》课程。中药系为考试课,约90多学时,中医系为考查课,约60-70学时;并成立了药理教研组,设在西医教研室下。1965年单独成立了药理教研室,由王素玉老师任教研室主任。1977年恢复高考后,药理教研室划归到基础部,孙水平老师任教研室主任。1978年,开设了《中药药理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1980年,药理教研室划归到中药系,孙水平老师任教研室主任;1988年刘利军老师担任任副主任。1997年孙水平老师退休,由刘利军老师任教研室主任,张瑜老师任副主任。2001年12月,药理教研室从药学系划归到基础部。2002年7月,河南中医学院进行学科制改革,基础部改为基础医学院,药理教研室改为药理学科,李建平老师任学科负责人。同时将中药药理课程分出去单独成立了中药药理学科,划归到37000cm威尼斯管理。2000年以后,医学类本科各专业(中医、中西医结合等)将《药理学》设为考试课,学时为70-72学时。中药专业的学时从72学时增加至90学时,其中实验课由12学时增加至18学时。2001级药学专业开始招生,药理学课程的学时为120学时,其中实验课达50学时。2004年,学分制教学计划修订时将药学专业定为126学时,其中实验课仍为50学时。2000年以来,为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相继为药学专业开设了《药物毒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为研究生开设了《药理学进展》《药理学试验方法学》和《临床药理学》等课程。2006年药理学科划归37000cm威尼斯,与中药药理学科合并为中药药理与药理学科,同时实验室部分保留在基础医学院,学科与实验室分离。2010年以后开设药理学的专业主要有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中药制药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中医临床专业、护理专业、预防医学专业、针推专业等。但是由于教育部的统一调整药理学课时被压缩,理论课51-54学时,实验课9-40学时。2018年药理学科与临床中药学科合并为临床中药与药理学科。药理学科现在专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1人,博士10人;硕士2人。

2.学科特色

临床中药学学科在学校及37000cm威尼斯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扬中药理论与应用研究传统优势,结合现代技术方法,逐渐形成了“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中药配伍研究”、“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中药抗衰老研究”、“中药抗焦虑研究”、“骨伤方药研究”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建立了河南中医学院本草研究所。

药理学是河南省重点学科、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近几年来学科在建设中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建立了4个研究平台,3个创新团队:2009年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2010年建立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011年建立郑州市组分中药重点实验室;2011年建立河南省高校药效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建立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中药药理学);2010年建立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团队(中药学);2011年建立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药效学)。学科成员团结、和谐、富有进取和创新精神,在药理学、中药药理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人才培养

临床中药学科承担本科《中药学》、《中医学概论》、《中成药学》、《方药学》等课程及《中药学专论》、《神农本草经理论与实践》等研究生课程,年均授课3000多学时。2002年以来,先后参加编写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中医药学概论》、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中药学》、《中成药学》、《临床中药学技能实训》,留学生双语规划教材《中药学》、国家级精编教材《中药学》、研究生规划教材《神农本草经理论与实践》,职业药师继续教育教材《中药治疗学》以及执业药师应试指南等多部教材,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承担院级、厅级、省级教学项目6项。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河南中医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提出并形成中药学“层次递进”教学思路,并开展中药学“层次递进与PBL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1997年、1999年,《中药学》课程连续两届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2004年,《中药学》课程评为院级精品课程,2006年,《中药学》课程跻身河南省精品课程行列。2009年中药学教学团队跻身省级教学团队行列。

药理学科承担全院各专业、各层次(本科、专升本、留学生、成人教育、执业医师、执业药师等)学生的《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药物毒理学》的教学任务,同时承担研究生的《中药药理学进展》、《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技术》、《药理学进展》、《药理实验方法学》、《新药药效毒理研究思路与方法》及《临床药理学》等多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学科从1999年招收中药药理方向研究生,2003年被批准为新增硕士点,2003年开始协助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培养博士研究生;苗明三教授在本校和天津中医药大学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硕士点现有专、兼职硕士生导师7名,在读研究生20多人。

4.科研情况

临床中药学科以“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中药配伍研究”、“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中药抗衰老研究”、“中药抗焦虑研究”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10余项;参加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攻关项目等4项。近年来,获得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2项,厅局级科技成果奖6项。获得授权专利5项。发表论文150余篇。

药理学科研究方向主要为:(1)药性理论研究:主要研究中药药性理论,重点开展中药功能的现代研究,中药外用及外治理论研究,揭示药性理论特点,丰富和发展药性理论、中药外用理论;研究的12味中药的外用功能被2010年版药典收录,作为国家法规发布。(2)分子药理研究:主要研究中药防治脑缺血及糖尿病的分子药理机制和特点,重点开展药物提高脑缺血耐受研究、活血化瘀中药防治糖尿病研究、兼有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作用中药抗脑缺血作用研究,先后对20余种中药活性成分(部位)的抗脑缺血及降糖作用分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在药物提高脑缺血耐受、活血化瘀中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3)免疫药理研究:主要研究中药对免疫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揭示其作用特点和机制。重点开展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免疫调节研究、艾滋病救治相关药物筛选和制剂研究、药物对肠道免疫网络调节研究。在天然药物防治病毒性疾病、对肠道免疫网络调节方面形成了优势。承担完成国家“863”项目、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等,并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联合研发新产品,为企业的产品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多项研究成果在企业得到转化。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发明专利,研发新药20余项,均已产业化。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0余篇,代表性论文入围2013年“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期刊顶尖学术论文”。

5.学科成员

 

 

 

6.学科主要成员简介

 

 

苗明三,男,中药学博士、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临床中药与药理学科学科主任、科研实验中心主任。河南省优秀专家、国家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新药评委、国家保健药品评委;为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为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中药药理与临床等杂志编委;为河南省药学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理事,河南省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主要从事中药药理研究,研究方向:中药外用及外治理论研究,中药防治脑缺血及糖尿病的分子机制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国家“863”项目、“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主持和参与研制新药20余项,多已产业化并产生很好效益;主编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CNKI及万方数据库提示为行业前10名高被引作者。

 

 

崔瑛,男,医学博士,教授,37000cm威尼斯副院长。中药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常委,河南省保健协会食疗与养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秘书。

从事中药学教学、中药科研和中医临床工作。研究方向:中药药性与中药抗焦虑研究。中药药性物质研究中,建立“病证-药效-血清药化学”结合研究中药功效物质和基于“性效同源”观点认识中药药性物质的系统方法。在中药抗焦虑领域,建立两种中医证候焦虑模型,筛选出多种具有抗焦虑作用的中药,获发明专利4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等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表SCI、中文核心等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教材20余部。

 

 

王辉,男,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与药理学科学科副主任兼教研中心主任。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中药配伍及临床应用研究学术方向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员。第三届《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河南省中医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药理协会理事。

业务情况: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配伍及临床应用研究,中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先后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专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等课题研究。曾获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先后参与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郑州市科技攻关计划等课题研究。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一等奖1项,河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4项。通过省级科研鉴定5项。发表论文36篇。主编教材1部。先后参编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参编其他著作3部。

 

 

方晓艳,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与药理学科学科副主任兼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01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为河南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事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中药防治脑血管疾病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等多个项目;获省部级教学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教材8部,专著5部。

 

 

张跃文,男,1972年生,博士。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教研副主任,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01年开始从事现代药物的临床研究,后从事天然药物药效活性与机制方面的药理学研究,现在主要开展中药临床、药物体内过程方面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国家规划教材编写2部。

 

 

王君明,男,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教研副主任。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郑州市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药学会优秀药学工作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分会常委、河南省药学会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中药学教学及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中药药性药效机制、安全性评价、新药及保健品开发。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北大中文核心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3部。主持完成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市厅级课题4项,主持校级课题5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河南省中医局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各1项,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项。

姓名

性别

学位

毕业院校

技术职称

专业

焦河玲

博士

南方医科大学

副教授

中药药理学

张 宾

硕士

河南中医学院

副教授

药理学

李寒冰

博士

成都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

中药药理学

王保奇

博士

浙江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

中医学

宋 宁

博士

广州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

中药学

刘亚敏

硕士

昆明医学院

副教授

药理学

王琳琳

硕士

华西医科大学

副教授

药理学

王 灿

硕士

河南中医学院

副教授

中药药理学

张国斌

博士

华中农业大学

副教授

药理学

吴宿慧

博士

中国科学院

副教授

分子药理学

白 莉

博士

中国药科大学

副教授

药理学

王 琳

硕士

河南中医药大学

讲 师

中医学

冯 静

硕士

河南中医药大学

讲 师

中药学

崔 璨

硕士

河南中医药大学

讲 师

中药学

谢治深

博士

中国药科大学

讲 师

生药学

毛 静

博士

河南中医药大学

讲 师

中医学

袁培培

博士

河南中医药大学

讲 师

中药学

关闭窗口
 首页  |  学院简介  |  党务工作  |  人才培养  |  科学研究  |  实验室建设  |  中药标本馆  |  学生工作  |  新网站 
37000cm威尼斯版权所有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 邮政编码:450046 院办:86-371-65962746
Copyright © 2013-2014 hactcm.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