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0cm威尼斯 2018年04月03日 15:59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这一论断,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创造性地道出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大课题,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思想上团结统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问题和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确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实胜于雄辩,行动高于一切。五年间,习近平率先垂范、亲力亲为,为意识形态工作谋篇布局、把关定向。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巩固全党全社会思想上团结统一的有力武器。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5年,我们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了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把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上的团结统一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在十九大报告中,诸如在思想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通俗用语,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
坚持把思想上团结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看思想上团结统一的必要性。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但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我们要深刻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深刻认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永恒主题和奋斗目标。
从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看思想上团结统一的重要性。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而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一旦建立,又成为一种既定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简言之,政治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主导地位,观念上层建筑则起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政治上层建筑时曾指出:“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更张。”这就需要观念上层建筑为政治上层建筑提供指导,坚定“四个自信”,巩固思想上的团结统一,为保持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看思想上团结统一的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绝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他们选中的一个突破口就是意识形态领域,企图把人们思想搞乱,目的就是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特别是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从而最大限度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实现和巩固思想上的团结统一。
凝聚力和引领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两个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凝聚力是基础,引领力是关键。 “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在这种情况下,打铁必须自身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具有强大凝聚力,真正发挥凝心聚魂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与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乃至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必须占据主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那么,如何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突出凝聚力和引领力要求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民本性和服务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更是十九大报告的一条主线。党之所以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可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诠释了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当然,习近平同志也告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他明确要求,“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这就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民为本,服务群众,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性和主导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即使在当今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在本世纪来临的时候,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但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当前,最重要的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并把这一指导思想贯穿意识形态建设全过程、渗透意识形态工作各方面。这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的根本所在。
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支撑,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民族性和亲和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文化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之上,增添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坚持以对外话语体系为依托,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性和认同性。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争夺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既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又能变中国话为世界语,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就需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话题,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
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三个着眼点
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作为意识形态范畴,在党代会报告中并列使用尚属首次。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标准来分析理解,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任何社会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体。据此,我们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来认识思想体系的内容。理想信念属于政治性判断,价值理念属于经济性判断,道德观念属于文化性判断,三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思想上团结统一的综合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着眼点。
着眼于坚定理想信念,并使之成为人们心中的明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 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同时,“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开展。”因为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要通过教育,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
着眼于坚信价值理念,并使之保持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2月17日就提出:“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它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它所昭示的前进方向契合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我们要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社会生活,让人民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
着眼于坚守道德观念,并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教育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让十三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这就需要加强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并使之内化为人民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
(河南省委网信办副主任 蔡新民)
原载《党的生活》杂志2018年3月第3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