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0cm威尼斯 2019年08月22日 10:59
¡ 刘昌孝
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药物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院长,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纳米研究院纳米生物医药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37000cm威尼斯院长和河南大学37000cm威尼斯名誉院长,并担任中国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学会副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天津药学会会长、天津药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外源物代谢研究会(ISSX)中国办事处主任。承担并参与国家和部省重大研究项目如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新药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0余项,领导完成近150个新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负责本院新药研究,获15个新药证书,参与17个新药证书项目的研究。申请发明专利12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获得省部、国家和国际科技成果奖励36项次。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20余篇,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文版学术专著15本。
u 以下按嘉宾姓氏拼音排序
¡ 蔡少青
北京大学37000cm威尼斯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领域:中药质量评价及中药标准化、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等。承担国家科研项目30余项;在JNP、Chromatography A、Phytochematry、Planta Medica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中医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现兼任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副会长、J Ginseng Research副主编、J Natural Medicines编委等。
报告题目:
¡ 陈道峰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37000cm威尼斯天然药物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86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药学专业,1991年获中国药科大学生药学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晋升为教授,1999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0、1998年赴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和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学术进修,2002和2006年以访问教授身份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37000cm威尼斯和日本九州大学37000cm威尼斯合作研究与讲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常用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与品质评价,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40项,发表研究论文220余篇,其中SCI论文13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科技奖励。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报告题目:天然来源抗艾滋病毒活性二萜的识别与富集
¡ 陈士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CGCM(中药全球化联)副主席,日本东京药科大学客座教授,中国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药典传统中药咨询组委员等。在国际上创建了基于ITS2的中草药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方法体系,完成专著《中国药典中药材DNA条形码标准序列》,从基因层面解决中草药物种真仿鉴定的难题,被评为2016中国十大医学进展。
报告题目:中药材品质提升工程技术
¡ 程永现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德国洪堡学者、深圳大学37000cm威尼斯副院长、云南中医学院中37000cm威尼斯名誉院长。获河南中医药大学学士、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后、德国耶拿大学洪堡基金博士后,曾任职于国家药品与食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6年被深圳大学聘为特聘教授。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长期从事中药科学原理与慢病干预研究,形成了在中医治则治法指导下较为成熟的中药药效物质研究体系。迄今已在J Am Soc Nephrol、Org Lett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NSFC-云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
报告题目:重大慢病的化学调控
¡ 段金廒
教授,博导,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化学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现任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循环利用重点研究室主任、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等。社会兼职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药产业资源循环利用发展联盟理事长。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化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势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等。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岐黄学者”等荣誉称号。
长期致力于中药资源化学与资源循环利用、中药配伍关系及其规律性的科技创新及学科建设工作。创建中药资源化学研究方法技术体系,创立新兴交叉学科—中药资源化学;率先提出中药资源产业化全过程循环利用策略,创建资源价值发现与转化增效多元模式,构建切合中药资源产业经济特点的工程技术群,开拓我国中药资源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新领域;创建适宜于中药配伍禁忌基础研究方法学和技术体系,发展了中医药配伍理论。作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20余篇,SCI收录210余篇。2014~2018年连续五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主编学术专著7部;作为总主编出版“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本科系列规划教材,填补了该类教材空白。已获授权专利87项。研制中药新药、新药材及功能性产品18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及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报告题目:中药资源化学学科建立与发展为药材合理生产和资源有效利用提供新动能
¡ 高月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三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全军特需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军事药学、中药药理和毒理学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军队特需药品新药证书和临床批件6项;主编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232篇,其中SCI论文75篇;获中国发明专利10项,其中国防专利2项;先后入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首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第七届唐氏中医药发展奖、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岐黄学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五洲女子科技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学术发展特别贡献奖等。2015年8月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通令:给高月同志记二等功1次。共获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
报告题目:有毒中药研究策略
¡ 果德安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上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药用植物研究学会》(GA)理事、顾问专家,美国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美国植物学协会顾问专家(American Botanical Council, Advisory Board Member),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GAP产业促进会理事,植物学会植物化学与资源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5所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等3所大学客座教授。研究领域为中药化学与现代质量标准、中药蛋白质组学。发表SCI论文380余篇,被SCI源期刊引用7100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主编专著11部。获第四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药研究奖三等奖、北京市优秀青年科技论文一等奖、中国药学发展基金会地奥药学科技奖三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
报告题目:中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
¡ 孔令义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研究领域为中药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中药和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测定、结构修饰、生物转化、全合成、构效关系、靶点发现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35篇,Elsevier高被引学者。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9项,包括美国、欧洲、日本专利授权各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
报告题目:中药和天然药物中新奇结构萜类及其聚合物的研究
¡ 匡海学
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岐黄学者,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和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中药学科带头人(在第四次全国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学科),教育部北药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药化学》课程负责人,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中药组第一召集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中国药典委员会第八届~十一届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会长。
长期从事中药化学、中药药性理论和中药创新药物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 SCI 论文120余篇。主编“十五”~“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中药化学》和中医药研究生规划教材《中药化学专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培养博士50余名、硕士100余名,指导的博士论文获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
报告题目:
¡ 邱峰
沈阳药科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日本北海道药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37000cm威尼斯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1)中药及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2)中药成分药物代谢及动力学。迄今发表SCI收录论文180余篇,获授权专利1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
报告题目:黄连治疗消渴病的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
¡ 屠鹏飞
北京大学37000cm威尼斯天然药物化学系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委员,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药品管理与中药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核心专家,国家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天然产物标准样品专业工作组专家。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项目、“七五”~“十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新疆和田地区科技特等奖1项。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载100多篇,著作9部,申请和授权专利30多项。
报告题目: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与创新药物的发现
¡ 王峥涛
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药研究所所长,中药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药典委员会资深委员,中国药典英文版主编(2010,2015年版),中国药学会理事,上海市药学会副理事长等。主要从事中药活性成分与质量标准、有毒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
报告题目:
¡ 王智民
博士,研究员(II级),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药制药共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药过程控制技术重点研究室。第九、十、十一届国家药典委员、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中药协会经典名方研发与生产专委会主任等。近10年来,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973、863、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国家级课题60余项,获科技成果奖12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3项;代表性工作为中药多指标质量控制的一测多评法;在Nat. Prod. Rep.(IF 11)、J. of Chromatography A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作为主编出版专著5部(其中主编英文专著2部),作为副主编出版专著4部。
报告题目:发展大健康产业应高度重视药食两用物质的研发
¡ 肖小河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全军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临床中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传统药物安全用药研究国际合作联盟主席。首批全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首批全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临床中药学研究。主持制定国际上首个传统药物肝损伤临床评价标准与风险防控指南,并分别成为学会、国家和国际标准,科学揭示何首乌等热点中药相关肝损伤之谜。主持研制肝病药物获国家新药证书和临床批文4个。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国际和中国专利授权40件,主编《中国军事本草》等系列专著6部,在《Hepatology》、《中国科学》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330篇,论文总引用超过12000次。
报告题目:新时代的中药发展观及实践
¡ 杨凌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系统药代动力学中心主任,在国内首先引进药物早期ADME评价体系;首创系统药代动力学学科,在JACS、ACS Nano、ChemSciCell子刊等国内外顶级国际期刊和SCI收录杂志中发表论文240余篇,论文总引近6000次,其中他引超过4500次, H Index:38。作为首席科学家或负责人承担国家级项目包括863、重大新药创制、重点研发、国自然面上基金等2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100余项,其中PCT15项;已获发明专利授权67项,其中中国授权65项,美国与日本同时授权1项,美国授权1项。
报告题目:基于早期ADME属性的中药分子毒理研究
¡ 叶文才
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广东南粤百杰,长期从事中药和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及其创新药物等研究工作。发表研究论文7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30余篇)。2014-2018年连续被列入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40余项。获一类和五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批件各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等奖项。
报告题目:岭南中草药活性成分研究
¡ 张东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负责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活性天然产物的发现以及创新药物研究。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报告题目:厚朴和黄皮中新颖结构化合物的发现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 张铁军
天津药物研究院中药研发中心主任,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授衔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药资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药学学报》、《中草药》等编委。从事中药新药研发、中药质量控制以及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研究。承担成国家和天津市科技项目35项,负责研制中药新药20余项,获4项新药证书。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主编学术著作11部、参编13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中医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药学会科技三等奖1项。
报告题目: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研究技术路径与实践
¡ 张卫东
海军军医大学现代中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天然产物的化学生物学以及创新药物研究。先后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第十一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药学会天然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活性天然产物制备工程中心主任,《中国药典》英文版副主编。
报告题目:创新中药研发对策
¡ 赵中振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37000cm威尼斯讲座教授,中医37000cm威尼斯副院长。兼任香港卫生署荣誉顾问,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美国药典委员会草药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故宫研究院中医药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长期从事本草学、中药鉴定学及世界传统药物学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香港特别行政区颁发荣誉勋章等奖项。
报告题目:世界传统医药之旅
¡ 邹忠梅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北京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药学会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Journal of Asia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中国天然药物》、《Pharmaceutical Crops》、《亚太传统医药》等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及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及美国 NIH/NCCAM等项目30余项。在完成“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新药研发公共资源平台“中药化学与活性成分库”建设基础上,创建了“国家天然产物样品库” 和“国家中药化合物库”;建立了基于NMR和LC-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平台,并应用到中药复方研究中。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 收载110篇,主编和参与18部相关学术专著编写,申请专利16项,授权5项。
报告题目: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