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新网站>>学科平台>>学科平台>>正文

临床中药与药理学科

37000cm威尼斯  2023年03月07日 09:43

1.学科沿革

原临床中药学学科由中药教研室转制而来,也是河南中医学院中药学硕士点创建者。1959年河南中医学院中药系成立,当时中药学教学人员归属于中医教研组。1960年成立本草教研室。1962年中药学教学人员与方剂教学人员合并组建为本草方剂教研室。1974年,成立中药学教研室,杨毓书教授任主任,侯士良教授任副主任。1982年重建中药系,中药教研室划归中药系,侯士良教授任主任。1994年,李佺教授任教研室主任,王宪龄教授任副主任。1999年王宪龄教授任教研室主任,崔瑛教授任副主任。2002年中药教研室改制为临床中药学学科,崔瑛教授任学科带头人。2013年至今由王辉教授任学科主任(现临床中药与药理教研中心主任)。学科成立以来,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丰硕成绩,首次提出“药性功能”概念,并创立了功能药性的理论内容,得到国内同行认可,纳入中药学教材之中,参加编写《中华本草》、《中国本草全书》等本草文献巨著。涌现出杨毓书、侯士良、李佺、崔瑛等教授在中医药界有较大影响的中医药优秀专家。2010年,临床中药学科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科现有专职、兼职教师18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12名;博士学位17人,硕士学位1人。分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其中,国家执业药师考试命题专家1人,河南省“中原千人计划”中原领军人才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2人,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名,仲景青年教学名师1人,仲景骨干学者1人,博士生导师2人,博士后合作导师2人,硕士导师3人。全国中药学课程联盟副理事长1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副主委1人、委员3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主委1人、常委2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常委1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委员1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分会委员1人,河南省保健协会食疗与养生专业委员会副主委1人,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秘书1人,河南省中医方剂学专业委员会常委1人,河南省中医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1人,河南省科普专业委员会常委1人,河南省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

原中药药理与药理学科由药理教研组转制而来。1961年,由孙水平老师主讲《药理学》课程,并成立了药理教研组,设在学院西医教研室下。1965年成立了药理教研室,由王素玉老师任教研室主任。1977年,孙水平老师任教研室主任。1980年,药理教研室划归到中药系,孙水平老师任教研室主任;1988年刘利军老师担任副主任。1997年刘利军老师任教研室主任,张瑜老师任副主任。2001年12月,药理教研室从药学系划归到基础部,2002年,药理教研室更名为药理学科,李建平老师任学科负责人。同时将中药药理课程单独成立了中药药理学科,划归到37000cm威尼斯管理。2006年药理学科划归37000cm威尼斯,与中药药理学科合并为中药药理与药理学科,苗明三教授任学科带头人,李建平老师人学科负责人,同时教学实验室部分保留在基础医学院。2013年至今由苗明三教授任学科带头人,方晓艳老师任学科主任,张跃文老师担任副主任(现临床中药与药理教研中心)。药理学科是河南省药学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验动物重点学科的重要支撑学科。药理学科现有专职、兼职教师18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8名,讲师4名;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3人。

2.学科特色

临床中药学学科在学校、37000cm威尼斯及学科大力支持下,主要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学校教师团队与一附院药学团队共建)、河南省中药学教学团队、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等省部级以上平台,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和思维模式,以中药药性研究为核心方向,坚持以“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为导向,紧紧围绕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围绕中医临床一线需求,以解决中药临床合理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为核心开展临床中药学学术研究。注重将临床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加以研究,在解决问题中推动成果转化、科技进步,形成特色鲜明、行业知名、国内领先的临床中药学学科。坚持以中药性能研究、中药应用现代化、中药合理用药三个优势研究方向为学科重点发展总体方向,在中药药性物质研究领域长期处于国际领先、国内一流水平,在中药毒性及安全性研究、中药药味特别是平性药药味研究、中药归经研究、中药升降浮沉研究、中药配伍研究、中药炮制药性研究等中药药性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省内一流水平,在中药防治抑郁症、焦虑症、糖尿病并发症等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或省内一流水平。学科将持续围绕包括且不限于以下研究内容和目标持续发力。

(1)创新和丰富中药药性、药味、性味关系、毒性、性效关系、毒效关系、归经、升降浮沉、配伍、禁忌等中药药性理论体系。

(2)持续保持在中药药性物质研究领域的领先水平,以及在中药毒性及安全性研究、中药药味特别是平性药药味研究、中药归经研究、中药升降浮沉研究、中药配伍研究、中药炮制研究等中药药性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

(3)积极开展中药新功用及失传功效的挖掘利用、炮制品药性、西药药性、食物药性、中药药性与应用关系、药性与功效的关系、毒效关系、药性本质、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理、中西药联用的化学生物学实质及机制研究等科学研究。

(4)揭示中药学领域关键科学问题,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形成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系统完整的中药药性理论体系,不断推动中药药性研究向纵深良性发展等。

药理学科是河南省药学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验动物重点学科的重要支撑学科。近几年来学科在建设中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建立了5个研究平台:科技部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中药安全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道地药材深加工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道地药材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创新团队: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中药药理)、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团队(中药)、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中药药效)。重点开展中药外治、中药及天然药物防治脑缺血及代谢性疾病的分子机制、中药调节免疫功能等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豫药及其鲜药研究、非药用部位的开发利用,豫产中成药的新用研究。坚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凝练学科方向,构筑学科基地,促进学术发展,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社会。

3.人才培养

临床中药学科承担本科《中药学》、《中医学概论》、《中成药学》、《中药药性专论》(研究生)、《中医方药学》、《本草经典》、《中医药经典导读》、《中医药学概论》、《仲景方药学》、《本草名著选读》等课程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中药药性学专论》、《中药药性学研究》、《临床中药学专论》等课程,年均授课3000多学时。2002年以来,先后参加编写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药学》、《中医药学概论》、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中药学》、《中成药学》、《临床中药学技能实训》,留学生双语规划教材《中药学》、国家级精编教材《中药学》、研究生规划教材《神农本草经理论与实践》,职业药师继续教育教材《中药治疗学》以及执业药师应试指南等多部教材,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中成药学》《中药学》、十四五规划教材《中成药学》,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承担院级、厅局级、省部级教学项目10余项。获河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河南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提出并形成中药学“层次递进”教学思路,并开展中药学“层次递进与PBL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1997年、1999年,《中药学》课程连续两届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2004年,《中药学》课程评为院级精品课程,2006年,《中药学》课程跻身河南省精品课程行列。2009年中药学教学团队跻身省级教学团队行列,中药学课程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现均为河南省一流课程。承担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本(专)科生等各级各类中医药人才培养,作为授课教师参与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国家临床药师、执业药师等多种行业内人才培训。此外,学科团队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已获“岐黄杯”全国中医药博士生论文大赛三等奖2人。

药理学科承担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药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药物毒理学》、《临床药理学》、《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学》、《药理学专论》、《中药药理学专论》、《药理实验方法学》、《新药药效毒理研究思路与方法》等多门课程的授课任务。《药理学》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均为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中药药理学》为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科从1999年招收中药药理方向研究生,2003年被批准为新增硕士点。硕士点现有专、兼职硕士生导师16人,博士生导师4人。

4.科研情况

临床中药学科主要以“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中药配伍研究”、“中药毒性、毒效相关性及安全性评价研究”、“中药药效物质作用机理研究”、“中药功效科学内涵研究”、“中药归经研究”、“中药炮制药性机理研究”、“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中药抗抑郁研究”、“中药抗衰老研究”、“中药抗焦虑研究”、“中药保肝研究”、“中药新功用及失传功效的挖掘利用”、“中药升降浮沉研究”、“中药产品研发”等为具体研究方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河南省科技研发计划联合基金、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项目、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等科研项目20余项。近年来,获得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3项,厅局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发表论文300余篇。

药理学科研究方向主要为:(1)中药外治研究:重点开展中药(精油)外用及外治理论研究。(2)分子药理研究:主要研究中药及天然药防治脑缺血、糖尿病、免疫性疾病、肿瘤以及抑郁症的分子机制和特点。(3)中药新用及新产品研究:主要开展中药新药研究,发现中药、天然药、中成药的新用,揭示其作用特点。学科承担完成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等,并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联合研发新产品,为企业的产品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多项研究成果在企业得到转化。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国家发明专利,研发新药30余项,均已产业化。

5.学科成员

学科主要成员简介

苗明三,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岐黄学者、中原学者、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务院特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南省B类人才。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外治分会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养颜产业分会会长。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为中文核心期刊中草药、中药药理与临床等核心期刊的常务编委(编委)。先后主持完成各类国家项目1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获发明专利36项。研制中药新药、新产品30余项,均已产业化。主编学术专著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0余篇、EI收录论文7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牵头起草并发布行业规范42项。为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的行业高被引作者。

崔瑛,二级教授,博士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从事教学、中药科研、中医临床等工作,为河南省“中原千人计划”中原领军人才,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河南省《中药学》精品课程负责人,河南省线下一流课程《中药学》课程负责人,河南省中药学教学团队带头人,河南省中药药性研究创新型科技团队带头人。兼任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全国中药学课程联盟副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主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理事,河南省保健协会食疗与养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研究方向为:中药药性及中药抗焦虑研究。建立“病证 -效应-生物样本分析”结合研究中药功效物质和基于“性效同源”观点认识中药药性物质的系统方法;提出了中药平性药“平而有性 ,有性无功,以味为用 ”的观点,为开展平性中药五味物质研究开辟了途径;提出了 “以效识性”、“以效表性”的学术观点,为中药药性的再认识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系统开展中药抗焦虑、抗抑郁研究,创制多种中医证候复合焦虑、抑郁模型,获得十几种中药抗焦虑、抗抑郁的研究成果。教学方面:建立《中药学》层次递进教学法、贯穿《中药学》全过程的合理用药教学思路和基于情感教学目标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形成独特的“《中药学》三维教学模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主编人卫版“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成药学》、“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主编。

王辉,男,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与药理学科教研中心主任。河南省中药学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中药配伍及临床应用研究学术方向带头人。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外治分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常委,河南省中医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业务情况: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配伍及临床应用研究,中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先后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专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等课题研究。先后参与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郑州市科技攻关计划等课题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一等奖1项。河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4项。通过省级科研鉴定5项,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教材5部。先后参编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参编其他著作3部。

方晓艳,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教学名师。现任临床中药与药理科研中心主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药药理分会副会长、河南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常务委员。从事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科技研发计划联合基金等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药理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参编《药理学》、《中药药理学》国家规划教材12部。

王君明,男,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仲景青年教学名师,仲景骨干学者,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教研副主任。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郑州市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药学会优秀药学工作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分会委员,河南省科普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中医诊断分会常委,河南省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中药学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工作。研究方向:中药药性药效机理、安全性评价及产品研发。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北大中文核心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5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研发计划联合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河南省省级教改重点项目、省级教改一般项目等省部级教学教改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河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河南省自然科学学术奖一等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获奖,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

张跃文,博士、副教授,现任临床中药与药理教研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药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2001年开始从事现代药物的临床研究,后从事天然药物药效活性与机制的研究,现在主要开展中药临床、药物体内过程方面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国家规划教材编写2部。


临床中药与药理教研中心专职教师名单

姓名

性别

学位

毕业院校

技术职称

专业

苗明三

博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中药学

崔瑛

博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中药学

王辉

博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中药学

王君明

博士

上海中医药大学

教授

中药学

方晓艳

博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中药学

张跃文

博士

浙江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

中药学

焦河玲

博士

南方医科大学

教授

中药药理学

王灿

博士

天津中医药大学

教授

中药学

白莉

博士

中国药科大学

教授

药理学

王保奇

博士

浙江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

中医学

宋 宁

博士

广州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

中药学

刘亚敏

硕士

昆明医学院

副教授

药理学

王琳琳

硕士

华西医科大学

副教授

药理学

张国斌

博士

华中农业大学

副教授

中药学

毛 静

博士

河南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

中医学

冯 静

博士

河南中医药大学

讲师

中药学

崔 璨

博士

河南中医药大学

讲 师

中药学

袁培培

博士

河南中医药大学

讲 师

中药学

李亚敏

博士

湖北中医药大学

讲 师

中药学

薛淑娟

博士

河南中医药大学

讲 师

中药学

李玲玲

博士

河南中医药大学

讲 师

中药学

王 琳

硕士

河南中医学院

讲 师

中医学

罗 晓

博士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讲 师

中药学

王优湑

博士

上海中医药大学

讲 师

中药学

付俊敏

博士

协和药物研究所

讲 师

药理学

张志强

博士

南京中医药大学

讲 师

中药学

李 洵

博士

湖南中医药大学

讲 师

中药学

姚明鹤

博士

天津中医药大学

讲 师

中药学

刘艳杰

博士

河南大学

讲师

神经生物学

张海波

博士

韩国庆北大学

讲师

动物科学与生物技术

Baidu
sogou